027-83660176 / 15307137359

勤俭仁爱 无私奉献
各位领导,同志们,大家好:

我是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党委书记周志华。今天我非常荣幸的站在这里向大家报告“勤俭仁医”张和武同志的先进事迹,我报告的题目是“勤俭仁爱,无私奉献”。

张和武同志1938年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,6岁丧父,母亲靠替人洗衣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。母亲勤劳、节俭、善良的品德深深影响了张和武,也是留给张和武最高尚的人生财富。1958年他从武昌医师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,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从医生涯。

从医55年,他心系患者,每个病人都装在他的心中,百余本笔记详细记录病人的病情;他勤奋钻研,46岁开始学习英语,从一个中专生成长为中国防痨界知名专家;他艰苦朴素,节俭地令常人难以理解,省下来的钱很多用于给学生买书籍和接济贫困患者;他不要名不要利,只希望能为患者看病服务,“只要让我工作我就满足了”是他常说的一句话。他“燃烧自己,照亮别人”的精神品质,不止影响着几个人,而是在结防所里传承和延续。

2012年11月14日,75岁的张和武同志病重入院。闻讯前往医院或家里看望他的人络绎不绝。家住广水的患者季宪樑两次和母亲看望张和武。他忘不了张爷爷是他的救命恩人:

2008年10月,家境贫寒的21岁青年季宪樑瘫痪,被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,随时都有生命危险。面对陷入危机中的孩子,张和武一方面积极救治,一方面向医院为其申请了住院生活补助。他给孩子开的药,每月都只要百把块钱,看到他家经济实在拮据,就分三次塞给小季的母亲陈春菊1000元。在张和武的精心治疗下,曾被“判死刑”的季宪樑已能生活自理,张和武还为母子找了一份学习补鞋的工作。陈春菊母子为了表达心意,曾想亲手绣个锦旗,红绒布买好了,她拖着病腿跑去镇上三趟,却找不到人绣字。淳朴的母子俩,只好上山采了把野花送给张和武。

温辛1996年患上了结核病,因为没有持续治疗,到2010年张和武接诊时,病情已十分危重。张和武边写医嘱,边交代温辛的妻子:给他吃点好的,加强营养。不见对方回应,张和武抬头一看,温妻脸上已经泪水狼藉。原来,从温辛染病失去工作,夫妻俩就失去了收入来源,靠70多岁的老母亲的退休金接济度日。听完温妻哭诉,张和武转身默默走出了诊室,把温妻叫到门外硬塞了500元钱。给困难病人送“红包”,对张和武来说是经常的。

他一生节俭,对自己非常“抠门儿”,但是对病人却十分“大方”。迄今他还住在单位分的两房小居室,在医院的办公室也只有10个平方,而且十分简陋,办公桌椅都快50年了从没换过。单位准备简单装修一下,他连连摆手,“有个为病人看病的地方就足够了。”

作为湖北省结核病权威专家,每周都有多家大医院请张和武为重症患者会诊。他外出会诊要么走路要么骑车,路远就搭公交车,从不让人接送,也不收会诊费,一件毛衣穿了30多年也不舍得换,却每年自费给学生和年轻医生买几百元一套的医学书籍;张和武一天看约30个专家号,有时候看病时间拖晚了,他反而觉得对不住病人,自己掏钱给他们买盒饭;来看病的外地贫困患者,他领导办公室免费坐诊,临走时还给他们“报销”路费。

他除了工作,业余时间基本都用在看书学习上了,几十年如一日,每天在家里都会看书到晚上十点钟。为了了解国外结核病最新动态,他46岁开始从A、B、C学起,如今,75岁的老人枕边仍放着袖珍英语词典,他能听能看能翻译最新的学术动态。

80年代初在参与一次会诊时,他发现市儿童医院以为知名专家有一个专门的记录本,他觉得这个办法好,可以留下患者的资料便于总结,做治疗前后的比较。于是,除了病历,他按查房、会诊、平时接诊三类分别为每一名病人手写看病记录,一记就是20多年,积累下来共有百余本之多。他说,病人太多了,他们的信息靠脑袋记不住,写在本子上,方便跟踪随访,特别是疑难病人和会诊病人,回来后可以再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。每隔两天,他就会翻开笔记本,找管床医生了解病人治疗进展:交待的药用了没有?病情有没有好转?

在结防所,同事们敬他、疼他、也怕他;他要求自己和学生:坐诊时不许跷二郎腿;查房时双手自然下垂,不许背在身后;听诊器不许背在肩上。他常说:“患者把他们的健康和生命交给我们,是对我们的信任,我们要对每一个病人负责。”

时隔15年,郭梅珍依然清晰地记得张和武为老伴看病的情景。

1997年年底的一天深夜,熟睡中的郭梅珍听到老伴急促的喘息声,拧开床头灯一看,只见老伴脸憋得乌紫。半小时后,急救车呼啸着将他们送到结核病防治所。

值班医生一见,神情严肃地说:“这是突发气胸,必须马上拍片确定穿刺排气的位置。”然而,担架还未抬到拍片室,患者就休克了。

紧急关头,有医生拨通了张和武的电话。20分钟后,张和武没穿袜子从家里赶了过来。只见他撩开患者衣服,在其胸部轻轻叩诊,仔细分辨着回音中的讯息,很快找准了穿刺位置。就在担架上,张和武为郭梅珍的老伴做了穿刺,仅仅15分钟,患者恢复了意识……

在张和武的白大褂里,总是带着听诊器、手电筒、棉签、笔和笔记本这五件宝贝。给病人做检查,他总是把听诊器攥在手心捂热了才放进去。他从不打断患者讲述病情,总是轻声细语,温柔和气,结核病人床头都有一个手机痰液的杯子,每次查房,张和武都会凑近痰杯,用棉签搅动痰液,观察痰的状况。一名医生感慨的说,“这一点,很多医生都做不到。”

有一次,张和武为一位咳血的病人进行引流,他的学术曾庆志在一旁帮忙,要将病人的脚抬起来保持脚高头低状态。曾庆志嫌病人鞋脏脚有味道,一边用报纸垫着抬脚一边扫过头去,张和武当时就眉头一皱,病人治疗完以后,张和武专门找到曾庆志,“你这样做是对病人的不尊重,病人家属在一边看到这些会怎么想?”

2011年5月,高考在即,彭女士的外甥突发气胸,有医生建议他休学静养,甚至有专家提出不要参加高考了。孩子病情虽然有所好转,但心情十分低落。看着外甥难过的样子,彭女士带上片子慕名找到了张和武。张和武听完说了话,“小孩要高考了,关键时期,我到家里去看看他”。然后带上听诊器、笔和笔记本就出发了。他给孩子做了详细的检查后,认为不能剧烈运动,但是考大学是没问题的。他安慰孩子,“考上大学不意味着结束,以后还有很多次高考;考不上也不意味着结束,人生也仍有很多次高考。”张和武的开导给外甥和他的家人鼓起了勇气,孩子病重坚持学习,如愿考上取了中国科技大学。

张和武病重住进同济医院,前来会诊的一位风湿科专家惊讶的说:您前不久不是猜到我们科会诊了吗?张和武身体不舒服都一直坚持着工作,住院的前一天还参加了耐多药重症患者的病情讨论。在病床上,他念念不忘病人,叮嘱去看望他的同事,一定要把挂他专家号的病人安排好。

元月18日,张和武出院了。在身体还比较虚弱的情况下,他一再要求尽快恢复门诊和查房,并要求春节值班。过去每年春节他也都是在病房度过的。虽然领导担心他的身体,拒绝了他的要求,但他的门诊还是看到了2月8日除夕。

张和武就这样,平平淡淡、简简单单,但是在平凡之中折射出他“燃烧自己、照亮别人”的高尚情怀,他用自己的一点一滴诠释着自己的幸福观和价值观,他是个大气的人,纯粹的人!

谢谢大家。

分享: